黄鹤楼品诗论酒,黄鹤楼酒清香知多少
黄鹤楼|2023-07-19“诗在,黄鹤楼就在”,黄鹤楼在,黄鹤楼酒的清香之韵就在!——最近一部国潮动画电影再次将黄鹤楼推上了热搜,成为暑期档又一大热门。这里就不得不让小编再次提起黄鹤楼与黄鹤楼酒的故事。
“黄鹤楼中吹玉笛,江城五月落梅花”“城下沧江水,江边黄鹤楼”……黄鹤楼前,观浩然江水,有无数文人名士诗兴大发的壮美盛景,黄鹤楼,也是武汉人最引以为傲的文化古迹之一。
酒,天地尤物,食中精灵。有语云“琴棋书画诗酒花”,让诗酒并列于七雅中,可见诗酒的缘分由来已久矣。翻开卷帙浩繁的诗卷,几乎每页都散发着一股或浓或淡的酒香。就像黄鹤楼前飞黄鹤,黄鹤楼下饮黄鹤楼酒,是自古不变的佳话。

黄鹤楼畔,诗韵不绝,文化永传。关于黄鹤楼的来历,有这么一段传说。据《江夏县志》记载:有位辛氏卖酒人,因所酿美酒醇绵净爽,不同于他处,故名声鹊起。一道士慕名而至,却盘缠用尽,辛氏仍为他奉上了美酒,供其畅饮。如此,道士享用分文未取的美酒半年有余。道士为了感谢辛氏赠饮之恩,于酩酊之际,在壁上画了一只鹤,黄鹤可从墙壁中飞出,为酒客们起舞助兴。从此辛氏酒坊宾客盈门,生意兴隆。
过了十载,道士复来,取笛吹奏,壁上黄鹤竟飞到道士面前,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。辛氏为纪念这位道士仙翁,便在其地起楼,名曰黄鹤楼。其所酿之美酒,亦被称为黄鹤楼酒。可见是先有黄鹤楼酒,而后再有的黄鹤楼。
在黄鹤楼公园东边,有一亭名为“搁笔亭”,源于“崔颢题诗李白搁笔”的一段佳话。崔颢,唐玄宗天宝年间为司勋员外郎,人称崔司勋。他从边地归来游武昌时,在黄鹤楼上写下了七律《黄鹤楼》——昔人已乘黄鹤去,此地空余黄鹤楼。黄鹤一去不复返,白云千载空悠悠。晴川历历汉阳树,芳草萋萋鹦鹉洲。日暮乡关何处是,烟波江上使人愁。”
《黄鹤楼》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。此诗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,写晴日在逐级登楼中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。全诗意中有象、虚实结合。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笔,借传说落笔,再生发开去。仙人跨鹤,云深不可见之感;仙去楼空,唯余天际白云,悠悠千载,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。有气象恢宏、色彩缤纷的绘画美。诗中有画,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。
据传,号冠“斗酒诗无敌”的诗仙李白不久也登上黄鹤楼,被壮观的景色所陶醉,诗兴大发正欲题诗,见到壁上崔颢的题诗,遂搁笔,并说出了这首“一拳打倒黄鹤楼,一脚踢翻鹦鹉洲。眼前有景道不得,崔颢题诗在上头”的打油诗,浩叹崔颢的诗太好了。崔颢《黄鹤楼》一诗竟令李白折服搁笔,很快为人传涌,至清康熙四十八年,诗人孔尚任游黄鹤楼时,服膺崔颢的杰作,也敬仰诗仙李白的气度,为纪念这一段佳话,提议命名为“搁笔亭”。
此后,“搁笔亭”成了文人墨客对酒吟诗之所,留下多副亭联,“辛氏有楼谁贳酒,谪仙搁笔我题诗”;“太白无诗,竟成千古恨;长安不见,更上一层楼”;“搁笔伊谁构此亭,痴人说梦几时醒。竟忘斗酒诗无敌,直立生花管不灵。”黄鹤楼历史上屡次遭毁,又屡次重建,描写黄鹤楼的诗句流传千年,真的是“诗在,黄鹤楼就在”。黄鹤楼,不仅展现了自身文化和风物之美,更成为了见证一从文人墨客精彩人生的重要篇章。
诗以楼名世,楼以诗行远。古今文人墨客在黄鹤楼前饮酒做诗,所饮美酒 ,自是黄鹤楼酒。古有诗云“深愿窖中四十载,入骨人生六位味,太液暗浮香。”今有中华老字号•南派大清香,取长江活水,精选优质高粱,地缸固态发酵,陶坛自然老熟,更清,更净,更柔香。